天汉湿地公园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两岸,是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水利景区。公园建有滩地走廊、滨水栈道、堤顶公路三条慢行步道,岸线平方公里★★◆、生态湿地面积1.32平方公里,是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保护的样板★■★。近十年◆◆,汉江汉中段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出境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保证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如今,这里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也是当地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初步构筑了中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已成为缓解中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促进受水区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分为东、中■◆◆◆、西三条线日正式通水,中线日正式通水■◆★★。东线一期工程调水主干线千米,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7亿立方米;中线亿立方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总量超76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1.85亿■■★★★◆。
南水北调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多个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一渠清水源源不断奔流北上,沿线群众饮用水质量显著改善,南水北调东中线亿人民饮水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目前■■◆★◆,南水北调中线亿。
为确保输水安全★■◆★◆■,还用无人机取水监测,使用电动清漂船清理垃圾■★,成立护水志愿者协会◆◆■★,全力以赴守好北上的“南水”。记者了解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东线一期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工程供水范围持续扩大,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受益人口持续增加。
开栏的线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值此十周年之际,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会同20家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开展◆★◆■■“沿着水网看中国■◆★★◆★” 主题采访融媒体报道活动。
73岁的汉中市民赵宏杰退休后成了护鸟志愿者,常年在天汉湿地公园自掏腰包喂食红嘴鸥★◆,多年的相处,已与红嘴鸥处出感情。他把红嘴鸥当作家庭成员★■,每天定时到天汉湿地公园给“家人★■◆■”——红嘴鸥们“送饭”(包括肉类、小鱼、小虾等)。红嘴鸥们也把他当成亲人,只要他一吹口哨,大量的红嘴鸥就聚集而来,少时几只,多时达4000多只★◆★,他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鸥王”。跟“鸥们■★”相处,赵宏杰很快乐。红嘴鸥们也时常会给赵宏杰一些■★“惊喜”■★◆,它们已不怕人类,摆好姿势配合游人照相◆★★◆★。
53岁的陕西汉中市民崔立峰对于“出了家门就是公园■★◆★◆■”的生活很满意。他是个自由工作者,常到他家附近的天汉湿地公园“打卡”,健身赏景看鸟对他来说很幸福。
河南南阳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为了国家战略利益◆■■,淅川群众先后两次移民搬迁。34岁的金涛就是这些移民中的一员★★■,2010年移民搬迁时■★◆,他正读高中◆◆★■,回想当年,村民亲手拆掉自己的房子,在已成断壁残垣的祖宅下吃了最后一顿晚餐■◆★◆,走时回望废墟那种不舍的眼神……他仍记忆犹新★■◆◆■★。如今,他家从淅川县滔河乡搬迁至唐河县张店村镇老人仓移民新村,新家面积大★◆★、环境好★■◆■■★,他和家人很满意◆■★■。金涛也因那次移民而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并在大学毕业后有幸进入“南水北调大家庭”,从事输水调度工作。
中国网11月20日讯(记者 张艳玲)2024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年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缓解受水城市用水紧张局面,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亿立方米,沿线亿群众喝上“南水”。
“南水”水质软■■★,水垢少。“南水”进京后★◆,北京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每升■■◆◆;河湖水环境改善;水质达到地表水II类以上★★★■★;地下水超采减少,水位回升,87个泉眼复涌;生物多样性恢复,鸟类、鱼类增加;◆◆■■■“南水”已成为北京的重要供水水源★■★★★,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经开区等区域■★。
每年冬季红嘴鸥陆续从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飞抵汉中越冬★◆■,次年四、五月份再飞离汉中■■,返回原地“结婚生子◆◆★◆”◆■★,繁衍后代。汉中因大量红嘴鸥的“拜访”而出现四、五个月的“赏鸥季”。“红嘴鸥适宜生存的温度为零上5度至15度,如果超出这个温度范围,它们就要离开,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每年都来回迁徙◆◆■◆■★。”赵宏杰告诉记者:■■★◆◆■“这些鸟儿很聪明,对于人类的投喂行为★★◆,它们懂得感恩。它们在离开前,会集体在空中盘旋,好像向市民告别。◆■■■★◆”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口村村民吴远志是一名清漂志愿者,2018年以来■★■◆◆,他一直在浪河流域打捞河面垃圾★◆■,至今已出动清漂船1000余次,清漂水域达5000平方公里。■★■★★★“我从小在这长大,对这条河有感情。她养育了我,我必须保护好这条河。■◆◆◆”吴远志说,守水护水无小事★■★◆,看着河湖清了◆★■◆■■,水库水质好了■◆★◆,挺有成就感的◆★★■◆■。
近日■★★◆,中国网记者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源区、受水区北京、陕西、湖北、河南◆★、河北等省份实地探访发现,多地民众的生活因“南水”而改变,他们喝上甘甜可口的“南水”■■★,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惬意生活★■★■◆★。南水北调工程在调水的同时,对沿线很多城市河流进行生态补水★■◆,回补地下水。各地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涵养区和水利公园■◆◆◆■■,很多地区成了游人“打卡◆★★★”地★■、鸟类天堂和鱼儿的乐园。
南水北调工程打通南北输水通道,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的同时★■★,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2014-2023年全国万元GDP平均用水量估算,南水北调东中线亿立方米,相当于有效支撑了受水区11.29万亿元GDP的增长◆◆★■。
记者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发现◆★,翠绿色的水面微波粼粼,清澈见底,鸟类在水面上空盘旋,鱼儿在库区畅游★◆◆■◆■。岸边停靠着几只清漂船★■★◆■■。记者上船发现★■◆■■★,船上必备的打捞水网、救生衣等工具应有尽有◆★◆◆■,船上还配备简易床。清漂志愿者吃住都在船上。